
作者:云墨
中國科技競爭力怎么樣,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認為的,雖然偶見一些國外的評價,但多是從缺乏說服力的政客嘴里講出來的,鮮有產業專家的觀點。
而有這樣一份報告,是美國智庫寫給美國人自己的,里面包含對中國科技領域的評價和看法。一份給美國人自己的報告自然會直白地描述他們眼中“真實”的中國,報告討論了以下三方面內容:
? 中國到底能不能創新?
? 中國有哪些優勢?
? 應對中國,美國應該怎么做?
報告作者Robert D. Atkinson是加拿大裔美國人,也是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智庫創始人,在布什、奧巴馬政府里擔任信息科技領域的咨詢顧問,這樣產業里的人給的報告,分量不言而喻。
中國有沒有創新能力?
報告認為,大部分美國人認為中國沒有創新能力,理由是中國有制度缺陷、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意識弱等。
但是現在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中國創新的新聞,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摒棄“只有美國能夠創新”的固有觀念,甚至部分美國人逐漸意識到中國在某些產業領域里比美國更有創新力。
報告還對企業打分,1分表示完全抄襲,10分表示創新能力全球領先,中國企業平均得6分。部分中國企業得分很高,比如中國核電得9分、大疆是8.75分、國盾量子得8.25分、比亞迪是8分,人工智能公司智譜得8分。
報告還對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化工、顯示器、電動汽車、機器人技術、機床、核電、量子計算以及半導體等10個領域進行了進一步分析。中國在其中的兩個領域領先,四個領域里接近領先地位,剩下四個領域處于落后狀態。
除了半導體和量子領域外,中國在8個領域里都是“快速進步”,這是讓美國倍感壓力的地方:
此外,報告還給出了幾個讓美國人震驚的數據:
? 2023年,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安裝的總和還要多。
? 2013年,美國在化工行業研發支出中所占的份額為30%,而中國僅占1%。到2022年時,中國的占比達到了16.8%,美國則為18.6%。
? 中國正在建設的核電站數量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正在建設的核電站數量總和還要多。
? 2024年,中國新增的芯片制造產能將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新增的芯片制造產能總和還要多。
? 中國占全球電動汽車產量的62%。
接下來報告代中國人描述了下科技夢是什么,當然這很明顯是美國人以為的中國夢:
中國夢:科技經濟領導地位
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的經濟政策并非將消費者、勞動者乃至投資者的福祉放在首位。對中國而言,經濟、貿易和科技是其為爭取先進產業主導地位而進行角逐的戰場。
而對于美國的政策制定者來說,很大程度上任其自行發展,以產生最優結果。
不用著急評價這段,看完全文再來看這這句話,會發現有反轉。
中國有哪些優勢?
在報告創作者看來,中美的經濟體制是完全不同的:
? 美國尋求基于市場力量的比較優勢;而中國力求在爭奪先進技術領先地位的全球競爭中勝出。
? 美國致力于實現消費者、納稅人和勞動者福利的最大化;中國則希望提升先進產業競爭力,即便這意味著消費者、勞動者和納稅人要付出一定代價。
? 在美國,自由貿易是理想模式;而中國踐行“實力貿易”,旨在增強本國生產商的實力、削弱外國生產商,并使他國對中國形成依賴。
? 美國的經濟體制圍繞消費構建;而中國的經濟體制圍繞投資構建。
? 美國的創新著眼于高價值的終端產品,而非價值鏈中附加值較低、盈利較少的環節;中國的創新旨在向創新價值鏈的高端攀升,同時保持在價值鏈低端環節的主導地位。
? 美國的政策放棄了增長之外的經濟指標;中國則是追求在先進技術生產領域占據更大的全球份額。
? 美國模式,要求回報超過短期投資成本,否則不會進行投資;中國看待技術投資的方式就如同美國看待對武器系統的投入那樣:經濟效益并非核心所在,權力和保障才是關鍵。
左手給自己貼金,右手給對方抹黑。不過緊接著對中國的競爭優勢進行了分析,列出了中國創新的10個關鍵要素:
1. 科學與工程能力:中國擁有大量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使得中國企業能夠投入低成本人才來解決持續改進與創新的問題。
2. 先發優勢:中國在某些行業已經取得了先發優勢。
3. 市場規模:中國通過規模經濟獲得了市場份額,每多生產一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低于之前的單位產品。
4. 速度:中國的創新體系并非主要依托實驗室,而是側重于生產體系。來自市場的持續反饋再次融入產品設計和生產體系,不斷地改進產品并推向市場。
5. 本地供應商:中國有一個低成本的生產體系,大多數供應商都在中國國內,在制造業方面也高度專業化,本地生產集群反過來又對創新起到了支撐作用。
6. 補貼及其他保護措施:中國的補貼力度很大,各省市之間的激烈競爭,當地政府投入巨額資金來扶持本地企業。2022年,中國99%的上市公司都獲得了政府直接補貼。
7. 有競爭的企業規模:中國清楚大型企業是在全球取得成功的關鍵,因而采取了整合策略,這與反壟斷舉措恰恰相反。
8. 專業化:美國一所研究型大學可能只有幾位教授從事某個特定領域的研究,而中國有數百名研究人員圍繞同一課題開展工作。
9. 空間:中國政府為創新者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來承擔風險。
10. 戰略:中國政府更為聚焦,能讓多政府部門和企業圍繞一個關鍵方向發力。
不得不說,美國產業人士對中國優勢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
怎么應對中國的挑戰?
報告首先描述了中國給美國帶來的挑戰:
雖然中國與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的模式有相似之處,但有一些根本性差別,比如中國龐大的體量、政府的管控力和主導先進產業的決心。
大多數人仍拒不承認現實,稱中國是紙老虎。……如果美國想要避免淪為二流的科技經濟體,現在必須“打破常規”并制定一套全新的創新和政策。
連教員的話都引用了,能用“紙老虎”這種詞的一定是中國通,不過報告作者的意思很明顯,中國不是紙老虎,而且直言要借鑒中國的模式:
美國需要借鑒中國模式的關鍵要素,并接納“國家資本主義”。……就像國防政策一樣,以目標為導向的。
美國需要在生物制藥產業、芯片產業、航空航天產業、人工智能產業占據全球主導地位,因此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
前面分析了中國的十個關鍵要素,報告提議美國需要搞自己十個關鍵要素:
國家資本主義體系意味著要將中國的“十個S要素”因地制宜地應用于美國:
1. 理工科人才:人才應當與關鍵技術及產業相契合。
2. 領先優勢:美國需要在諸多產業,如武器系統、機床以及量子計算等領域重新奪回全球領先地位。
3. 市場規模:要想取勝,就需要限制中國向西方國家不公平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開放市場,同時要在不結盟國家爭取市場準入機會。
4. 速度:國會和下一屆政府需要清除眾多嚴重阻礙企業快速行動的障礙。
5. 本土供應商:美國需要重建更完善的全國性供應商體系。美元貶值和降低增值稅會起到作用。
6. 投資、補貼及其他保護措施:如果聯邦政府不大幅增加產業補貼以及直接支出和稅收激勵措施,美國在一系列先進產業中將毫無競爭力可言。
7. 企業規模:美國反壟斷官員應當根據反壟斷舉措對參與全球貿易的企業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判斷這些舉措是有助于還是有損于美國成為全球領導者的能力。
8. 專業化:中國已經建立了大型且專注于特定產業的科研機構,這些機構聚焦關鍵技術。國會需要提供資金來做同樣的事。
9. 空間:美國需要為創新者提供創新空間,而不是用限制條件束縛他們。
10. 戰略:美國需要一項涵蓋所有政府部門的戰略,以阻止其在技術經濟方面相對于中國的領先優勢被削弱。并且需要將基于競爭力的科技政策學科提升到高于經濟本身的地位。
過去我們說西學東用,這次直接來了個東學西用。在報告的結論部分,我們能夠感受到字里行間滿滿的危機感:
在過去的 100 年里,美國從未遇到過一個在生產上超越它的對手。現在它遇到了,而且它很可能很快就會遇到一個在創新上超越它的對手。
雖然中國還沒有趕上世界創新領導者,但它正在取得極其迅速的進步,如果沒有某種外部或內部沖擊,它很可能在未來 10-20 年內在大多數先進行業中達到或接近全球創新前沿。
除非美國信奉“國家安全資本主義”,否則它不太可能在廣泛的先進行業中保持強大的競爭地位。如果西方失去先進行業的份額,西方的力量就會衰落,而中國的力量就會崛起。因此,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需要信奉國家權力資本主義,才能“跑”得更快。
這是一份給美國人自己的分析報告,讀完還對中國的競爭力和前景沒有信心嗎?如果是的話,那真的是報告作者比中國人對中國更有信心了。
當然這并不代表我們完美無瑕,我更推薦大家從全方位、理性的看待中國和海外。